第十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科技大学顺利召开
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伦理学批评
第十届文学伦理学批评
国际学术研讨会
中国・北京
2021年10月16-17日
2021年10月16日-17日,“第十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科技大学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北京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和《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共同主办。会议旨在探讨人工智能时代面临的重大伦理问题,为建构新时代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探讨新思想与新方法。
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来自世界100余所高校的近500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大会主题开展全方位、多维度、深层次交流,共襄学术盛宴,线上直播参会者愈万人。
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
「第十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
开幕式
大会开幕式由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范一亭主持。
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副秘书长、宁波大学教授王松林宣读了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会长、耶鲁大学教授克劳德·罗森的致辞。在致辞中,罗森教授首先代表学会向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提出文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应是文学文本,文学研究的最终旨归乃是获取关于文学文本的知识和理解。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一种理论工具,将有助于研究者阐释和分析文学文本,进而达到文学研究的真正目的。他希望参会者能利用研讨会这个平台充分讨论,展示成果。
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副会长、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浙江大学教授聂珍钊随后致辞。聂教授以“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价值选择与理论建构”为题,阐述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话语、方法路径与价值意义,肯定了中国学者为建构该理论体系所做出的贡献。他指出,中国学者构建并发展了以伦理选择、伦理身份、伦理环境、自由意志、理性意志等术语为核心的文学伦理学批评体系,对于提升中国文学理论的国际影响力具有积极意义。
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陈红薇教授代表主办方向大会送上诚挚祝福,并向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以及《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表达了真挚的谢意。她简要回顾了20世纪作家书写人工智能的经典之作,强调这些文学作品书写了人类对于技术伦理越界的焦虑,呈现了人们对当前科技伦理观的忧思。她希望中外学者能够通过此次会议,在人工智能的时代背景下展开更多有关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探讨,为走出新时代的伦理困境与迷思做出积极探索。
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
「第十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
主旨发言(一)
会议为期两天,涵盖了五场主旨发言,共计16位专家学者进行专题报告。
首场大会主旨发言由浙江大学杨革新教授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尚必武教授评议。
哈佛大学Karen Thornber教授的发言题目为“人工智能时代的伦理文学批评与气候、性别公正”。在发言中,她探讨了文学批评和文学学者在人工智能日益复杂的世界中应该扮演的角色,指出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发展日益产业化、多样化,但由气候变化导致的环境问题有增无减。她呼吁人们关注气候和性别问题,因为对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女性和其他边缘群体而言,环境与性别公正依然遥不可及。
韩国东国大学Youngmin Kim教授以“认知增强技术的问题:变动时代的人工智能伦理和后人文主义”为题,将马丁•海德格尔对“技术的追问”转移到对“认知的追问”,聚焦“认知增强技术”(CET)这一关于人类存在与技术本质的核心概念,试图解决“为何高度先进的技术会忽视人类思维内在的技术维度”等问题。该发言为预测新时代人工智能伦理和后人文主义提供了新视野。
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尚必武教授通过解读石黑一雄《克拉拉与太阳》中的机器人与伦理选择,剖析了“机器能否取代人类?”这一引人深思的问题。他认为,石黑一雄将图灵测试的经典命题“机器能否思考?”创造性地改写成“机器能否取代人类?”在他看来,“机器能否取代人类?”这一问题是人类在人工智能时代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对该问题的回答,不仅是科学选择,同时也是伦理选择。
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
「第十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
主旨发言(二)
第二场主旨发言由华中师范大学罗良功教授主持,北京大学程朝翔教授评议。
匈牙利社会科学院Péter Hajdu教授的主旨发言聚焦匈牙利现代主义与古典悲剧,以此阐释现代主义的伦理困境。他分析了米哈利•巴比茨的《拉俄达弥亚》和米兰•弗斯特的《卡图卢斯》两部现代主义戏剧,提出巴比茨将古代悲剧形式现代化,使之成为纯粹的诗歌,而弗斯特则将一个古老的情节改编为现代主义资产阶级戏剧。他最后总结到,在这两种改写中,伦理层面的叙述消失匿迹,这体现了现代主义伦理书写的困境。
香港浸会大学Stuart Christie教授关注的是数字时代的新伦理问题。他注意到,计算思维(CT)通过人工智能和算法应用,深刻影响着世界各地的教育与学科发展。但其局限性在于,计算思维和机器学习本身缺乏敏感性和价值维度,因而无法处理涉及价值观的伦理问题。在这个新的数字化时代,他提倡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将人类价值观重新应用于数字科技,而非仅仅通过数字化手段塑造和管理学生,并呼吁教师、家长以及政府承担起伦理教育责任。
北京科技大学陈红薇教授以“论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创新”为题,系统阐释了聂珍钊教授构建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话语体系。她认为,聂教授在继承中国道德批评传统和西方伦理批评的基础上,构建了不同于西方伦理批评的中国特色理论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基于伦理选择的文明三段论、基于脑文本的文本观和基于伦理教诲的文学观,重新解释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弥补了西方文本理论的缺憾,解决了伦理与审美之争,并以跨学科的伦理视域开拓了文学研究的新领域。
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
「第十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
主旨发言(三)
第三场主旨发言由上海外国语大学王岚教授主持,南京大学何宁教授评议。
武汉大学弘毅哲学讲座教授Paul Patton将石黑一雄的新作《克拉拉与太阳》视为对人工智能文学的独特贡献。他认为,主角克拉拉是人造人,我们可以通过这一人物思考人类生命的本质及其未来的可能形式等问题。他将这些问题置入文学作品和电影的广阔背景中,解读石黑一雄如何处理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伦理问题。
浙江大学吴笛教授以人类最早的书面文学《亡灵书》为例,探讨了经典生成中的脑文本呈现。他首先界定了何为“脑文本”,然后剖析了《亡灵书》中脑文本的呈现。他提出,“万物有灵论”理念出于对脑文本的感知,体现了人类最早的宗教意识。《亡灵书》的伦理教诲功能更是充分说明,没有伦理就没有经典,而包括脑文本意蕴在内的伦理选择,在经典生成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英国华威大学副校长、欧洲科学院院士Professor Seán Hand(韩德尚)围绕“从人工智能到自我免疫”这一主题,从兼容性、创新性、风险意识和简化论等角度,回顾了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便利与挑战,并阐述了“自我免疫”这一伦理实践如何在重塑脆弱性、获取知识和自由的过程中解构技术理性。
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
「第十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
主旨发言(四)
第四场主旨发言由北京科技大学梁晓晖教授主持,深圳大学刘岩教授评议。
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Robert Eaglestone教授同样以石黑一雄为对象展开伦理研究。他认为,石黑一雄小说的核心元素是“伦理中介”。根据石黑一雄的理解,对西方的伦理范式产生极大影响的世界历史事件可称为“伦理中介”,如原子弹、帝国主义、大屠杀等。他进一步探讨了石黑一雄的伦理中介思想如何得以发展并呈现出来,为当代伦理批评提供了一个独特思路。
约克大学Helen Smith教授探究的是早期现代物质智能与思想伦理之间的关系。她通过考察早期现代英国作家和思想家,发现早期现代人往往将思想与智力视为一种物质结构:通过在纸上写笔记等方式将智能建立起来,并将其变成一种可被操纵的物质。Smith教授通过阐释这一与当代理解截然不同的物质智能,反思当代关于独创性、剽窃和影响力等观点,并深入思考今天的人工智能伦理给早期现代人研究者带来的启发。
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英国学术院院士Galin Tihanov以“内省的伦理:旅程与面具”为题,首先对聂珍钊教授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进行了探讨,进而结合当下的新冠病毒危机,通过分析新冠流行病的内省伦理,深入研究其与文学伦理学批评之间的关系。
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
「第十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
主旨发言(五)
第五场主旨发言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田俊武教授主持,对外经贸大学金冰教授评议。
宁波大学王松林教授围绕“神经科学、脑文本和文学文本的思维风格的伦理取向”这一主题,对神经语言学、神经伦理学和聂珍钊教授的脑文本理论进行了比较研究,他赞同聂教授关于脑文本是文学的来源这一主张,认为脑文本(和文学)的根本属性是伦理教诲。他指出,脑文本理论有助于解读文学文本的思维风格以及文本内蕴的伦理取向。他特别强调,文学文本词语和句法的选择和排列是作家(叙述者/人物)的自觉或不自觉的思维风格的表现,显性或隐性地暴露出言说者的价值观。
爱沙尼亚塔尔图大学Jüri Talvet教授聚焦跨文化对话与文化生态,强调文化和文学创造力的作用。他强调,仅将生态学应用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还远远不够,应该更多地关注文化生态的自主性,及其在产生和激发伦理、道德等价值观方面的功能。生态学的最新研究趋势“生态女性主义”便是基于更广泛的文化生态学背景,因而这种文化维度在文学研究中日益重要。
维也纳大学荣誉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Vladimir Biti以“卡夫卡的审判:良心法庭?”为题,提出《审判》在卡夫卡与未婚妻费丽斯•鲍尔的婚约终止后随即问世,因而体现了作者经历自责的心理灾难与重建过程。他在文学伦理学的视域下,别出心裁地探究了卡夫卡的自我辩解与忏悔。
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
「第十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
分论坛
16日晚,“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会长克劳德·罗森教授专题分论坛”由王松林教授担任主持,聂珍钊教授进行评议。与会学者就罗森教授的学术研究、为学之道及其对自身科研的启示进行深入探讨。
17日上午,在分论坛讨论中,近500位专家学者分24个分论坛就相关议题展开学术探讨与交流。讨论议题涵盖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伦理学批评与文学经典重读、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研究、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人工智能文学、后人类文学、人类纪文学、科幻文学、科技文学、数字人文等,与会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共同研讨。
*详细报道,敬请关注下期公众号。
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
「第十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
闭幕式
17日下午16时许,大会在参会代表的热烈掌声中圆满闭幕。大会闭幕式由北京科技大学尹晶教授主持,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秘书长、《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主编、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苏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张欣和聂珍钊教授分别致辞。
苏晖教授代表研究会向各位专家以及为这次会议提供服务工作的师生表示了衷心感谢。她对与会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并表示,此次会议内容丰富,涵盖面广,研究深入,充分体现了这次会议作为中西学术交流桥梁与伦理研究平台的重要意义。最后,她代表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宣布了组织机构调整事宜,并宣布聂珍钊教授当选为新一任会长。
会议在陈红薇教授“相约广外”的约定中顺利落幕。本次会议以AI时代为背景,以伦理批评为导向,汇聚全球学者,凝聚各方智慧,共同勾勒出人工智能时代构建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体系的愿景与蓝图。在各种科技革命给社会带来诸多伦理问题的背景下,与会学者针对伦理困境,展开积极探索,共议前沿议题,构建伦理体系。本次研讨会的成功召开,明确了在科技发展中坚守伦理维度、在文学研究中坚持伦理价值的构建思路,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指明了方向,并将有力推动我国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与实践,促进文学伦理学批评与跨学科研究的国际学术交流。
【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IAELC
2004年,在美国伦理批评的启发下,文学伦理学批评由聂珍钊教授倡导在中国诞生,并迅速发展成为在中国文学批评界广泛运用的理论与方法。2012年底,第二届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宜昌举行。这次会议的一项重要成果,就是成立了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IAELC)。
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是创新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实践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重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的伦理价值取向的国际文学和文化组织。研究会现任会长是美国耶鲁大学克劳迪·劳森教授,副会长是浙江大学聂珍钊教授、挪威奥斯陆大学克努特·布莱恩西沃兹威尔教授、韩国东国大学金英敏教授、爱莎尼亚塔尔图大学居里·塔尔维特教授、德国耶拿大学沃尔夫冈·穆勒教授、俄罗斯国立大学伊戈尔·奥列格维奇·沙伊塔诺夫教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主编、华中师范大学苏晖教授担任秘书长;宁波大学“甬江学者”特聘教授王松林、韩国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中心总务林大根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尚必武教授、马来亚大学中文系潘碧华博士担任副秘书长。
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的成立是顺势而为,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有关文学价值的争论,推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在文学研究中的运用。早在十年前,中国学界就曾经出现过一场有关文学终结论的讨论,其核心是关于文学价值的问题,即是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或者文学具有什么功能的问题。在文学终结论者看来,后现代主义时代,文学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电子媒体将不可避免地取代文学。这种貌似有理的论调,其实并不能说明文学将在现代媒体时代死亡,最多只能说明文学的形式或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文学的历史证明,只要文学的伦理价值仍然存在,文学就不会终结。
文学为什么不会终结?这是由文学的伦理性质决定的。根据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人类从猿进化而来,这是生物进化的结果。从猿到人的进化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选择,即自然选择。这次选择的最大成果是人类获得了人的形式,但这远没有解答斯芬克斯在谜语中对有关什么是人的追问,即没有解决人的本质问题。因此,人类在通过自然选择获得人的形式之后,还需要通过伦理选择获取人的本质。自然选择是人类文明史上人类的第一次选择,伦理选择是人类文明史上人类的第二次选择。通过伦理选择,人类才真正成为有理性的人。
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就是如此形成的。自然选择是人类进化的过程,它通过遗传变异完成,伦理选择是人类教诲的过程,它借助文学实现。人类在获得人的形式之后,都毫无例外要经历伦理选择的过程。婴儿的诞生,就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但是婴儿只有经过文学的启蒙才能进入伦理选择的过程,真正成长起来,成为一个有理性的人。教与学以成人,这是伦理选择的必由之路。教与学离不开文学,人类需要借助文学的教诲进行伦理选择。只要人的生命存在,人的伦理选择就没有终结,就需要文学的教诲,因此,只要人类存在,文学的价值就是永恒的。
国家有不同,种族有区別,语言多变化,但是文学的伦理本质及伦理的功能却是相同的。正如吴元迈先生所指出的那样,“文学伦理学批评归根结蒂是价值批评,而价值的基础是求善”。文学伦理学批评不仅要从人类文明进步的逻辑证明文学永恒的伦理价值,而且还要借助自己的批评话语分析文学文本,从中发现加速人类伦理选择过程的道德榜样,从中获取让我们择善弃恶的伦理警示。无论是让我们崇尚和效仿的英雄,还是让我们厌恶和谴责的恶徒,我们都能从中感受到文学伦理的强大力量。
【END】
往 期 回 顾
紫金港大学生领航论坛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浙江大学顺利召开
第二届文学伦理学批评跨学科研究大学生领航论坛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
第一届文学伦理学批评跨学科研究大学生领航论坛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